如歌的行板-米勒斯公园秋游侧记


10月17日,秋高气爽,瑞华文化交流协会和瑞典华人妇女协会共同组织会员们及在瑞的部分华人朋友们参观了位于利丁岛上的米勒斯公园。着落于斯德哥尔摩近郊的利丁岛,是享誉世界的雕塑家米勒斯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为了让参观者能够全面了解艺术家的全貌,本次活动特地邀请了瑞典著名的青年华人女画家姜瑾女士担任本次全程游览的义务解说员。



米勒斯雕塑公园分室内画展和室外雕刻作品两部分。这里原本是艺术家的私人花园,1955年米勒斯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雕塑家,瑞典将这里辟为博物馆。大家站在一排低矮的房子前面,这里是平时米勒斯和他的画家夫人EMMA生活的地方。


继续沿着山路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右侧的一个小石亭,迎面的玻璃橱窗里是一幅仿中世纪的雕像:一个信徒手捧耶稣的身体,虔诚而肃静。再往上,就是耶稣背负十字架的受难雕像,栩栩如生。

来到室内展馆,因为里面收藏了大量米勒斯的作品。除了他本人的作品以外,也有很多是艺术家的私人收藏,大多为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作品。虽然是残缺的雕像,但那些汉白玉仍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与美丽的光华,我们忍不住在此流连驻足。

姜瑾介绍到,其实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人文艺术已经达到一个巅峰时代,几近完美。但来自欧洲北部的冲击一度使南欧的艺术降落谷底。在经历长达一千年的封建中世纪之后,艺术家们自14世纪起又开始重新膜拜古希腊和罗马的追求自然写实的艺术风格,即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

沿着回廊继续前行,大家看到了艺术家的生平介绍:卡尔.米勒斯(1875-1955)是瑞典最有名的雕塑家,他的作品散落在世界各处,在巴黎他曾是罗丹的助手之一。良好的旅行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各种艺术作品对他的作品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他的工作室里,大家看见了很多石膏模型,这些模型都在极力表现和颂扬人体的形态美和精神美,以及自然之美。


姜瑾向我们介绍,这大多数为艺术家的草稿。一般都是米勒斯本人满意了,才会将石膏模送往工厂给工人浇筑以后变成铜像成品。 这些令人喜欢的雕塑作品有的看上去就是这么奇怪,因为除了人物的骨盆有些突出的大型附属物外,他们甚至还在脚上穿有滑冰刀。


听说我们是华人妇女协会来参观的,艺术馆的讲解员,一位素雅端庄的女士给我们热心介绍了艺术家的起居室,这里地面的蓝色碎石画是米勒斯的夫人EMMA花费两年的时间一块一块拼贴上去的。


此外,EMMA也是一位画家,因此我们参观了她的画室和她的画作,其作品大多为家人的肖像,温馨而亲切。

最后一个室内参观项目是一个名为TOVA MOZARD的现代画展。

Halmstadgruppen是瑞典新生代的超现实画派群体,由瑞典6位年轻的青年画家于1929年成立,他们的作品此时正在艺术馆一楼参展。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情景奇异怪诞,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灵验、虚无的感觉。这是一个被抑制的日常世界,这些作品隐喻着人和宇宙破裂却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反常合道”的艺术魅力。

从米勒斯后期的作品里大家也能够感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对其的影响,在“虚”与“实”的处理中,“虚”的部分更是艺术家想象力飞翔驰骋之处,即是雕塑作品的超现实性。这与中国古人强调“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境界完全吻合。

无怪乎咱们中国当年的文化部长郭沫若同志来瑞典访问时,特地来到这里,并且留下了热情洋溢的书法作品呢!


从室内展馆出来,大家来到园中。由于米勒斯以专门雕喷泉而见长,先后在欧洲和美国创作了100多组喷泉雕塑,园中的人物雕像以具有古典和民间色彩而引人注目,各种雕刻作品散落在满园的喷泉和鲜花之间,这些喷泉配上栩栩如生的铜像,使雕像艺术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


利丁岛面向碧波万顷的大海,空气清新,我们一群人在满地金黄色落叶的林间散步,徜徉,意犹未尽。


秋日的阳光暖意融融,洒在参观者每个人的身上,抬眼望着园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喷泉铜像,错落有致的散落在林间或是高高安置在几丈高的柱头上,大家的思绪也开始天马行空:


“一定有些什么,是大家所不能了解的,  

不然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  

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

文艺复兴、超现实、蓝色的碎石拼贴画,所有的一切都在脑中交相盘旋,如同在参观者心中唱响了一首《如歌的行板》。

(若冰 撰文,   刘晓玫 照片)